第1535章 朕的苦恼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对于张颂给出的东进理由赵昺未置可否只是在讨论结束后升任秘书郎民事案主事大家有些愕然。秘书监按照职能分为值宿、军事、民事和经籍、机要案由监正和少监为正贰下有各案主事又有秘书、著作、知杂、阁架等郎官作为办事人员。现下其由一个知杂兼管一案可见皇帝对其的信任和赏识。

    赵昺却没有想的那么多他其实也在为出兵的方向苦恼。他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清楚蒙元是自己的大敌只有将其灭亡才能消除这个致命的危机。而这也并非是他的命运可以说跟游牧人对峙是大陆的农耕民族的宿命。

    从大里说赵昺知道这是国与国之间对利益的争夺而这利益包括土地、人口、资源等等。而这种争夺可以说伴随了社会发展的始终即便进入现代建立了高度的文明社会但是这种争夺依然没有消失而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只是手段更为多样化也更为隐蔽但战争仍然是不二的选择。

    不过在古代社会赵昺想稍微对历史了解的人谁都清楚若论实力当然游牧人不如农耕民族。但是要讲打就不一定了。游牧人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机动性奇高加上食肉与食草的差别体力和灵活性都比农耕人略胜一筹。只要有了合适的武器论打仗游牧人有天然的优势。

    赵昺记的前世有一位军事家曾说过:凡是生活用具和战争用具一致的民族在战争中就有优势。而这个结论就是从游牧人哪儿得来的。

    所以农耕人对付游牧人基本上只能靠人力和物力上的优势被动地防御才能勉强获得对峙的平衡。在先秦农耕人武器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一旦这个优势减弱就只好修长城了。长城之外还有各种城墙寨墙用以抵御机动灵活的游牧人入侵。

    赵昺也清楚汉朝之所以被历史上称为‘强汉’并为后世所推崇并不是说它有多么富强而是它将匈奴远逐解决了长期困扰农耕民族的的边患问题但汉朝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也可以说为其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西汉年间匈奴人和汉人的对峙汉人在武器上还多少有点优势但在马匹的方面却要差不少。基本上只能靠修长城建边塞据点加强边郡的兵力再配合一点外交手段防御匈奴。好在即使匈奴最强盛的冒顿单于时代他们也没有大规模入侵中原取汉而代之的野心。

    匈奴的入侵多半发生在草原有灾害之际他们不得不靠抢掠农耕地区来维持生计。但是农耕人机动性差若要主动出击规模小了会被人吃掉规模大了动一次声势浩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光后勤供应就耗费巨大十万骑兵行动后面运粮草的马匹绝对要超过十万。

    即使有不惜代价的决心可这样的行动能不能抓住敌人还真不好说。因此主动出击打击西域匈奴的帮手化敌为友缩小匈奴的活动范围是可行的策略满世界追击匈奴主力实际上是下下策。而武帝决心彻底击败匈奴使卫青、霍去病绝大漠封狼居胥的壮举却让汉朝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百姓生命损失惨重府库为之一空。四代人攥的家底让刘彻一下子就给糟蹋光了。老百姓命没了不算大事但府库空了皇帝很头痛。而赵昺知道中国的官僚从来不乏搜刮有术之辈。主意很快就有了有三大法宝第一铁盐官营第二榷酒酤第三收算缗钱。

    汉武帝之前铁盐包括铸钱都可以私营。民间可以煮盐、打铁买卖农具甚至兵器当然如果得到官府特许还可以开采铜矿开炉铸钱。现在这些个挣大钱的事业都被官家包了。盐的质次价高反正你也得买不买没盐吃。至于铁器也是如此反正你得用想用就只有官家一个渠道买回来的家伙不好使只好将就。这样一来国家资本主义告成钱都直接给刮到官家的府库去了。

    酒业原本也是打算国家经营的但酒这东西不像盐铁百姓缺了不行如果官营酒业造的酒质量太差会没有人买的没法强迫消费。所以只能放给民间经营但是国家强征酒租这就是酒榷。这一项又是一宗收入。

    原本国家对于商业活动是征税的。但是这样的税无论怎样提高此时都不能让皇帝满意了。于是开征算缗钱。所谓的缗就是串钱的丝制绳子一串一千千二十缗一算也就是二十千两万。算缗是针对不动产的多少房子多少马匹多少车辆征一算政府规定好让百姓自己去缴纳。

    当然百姓不傻谁会主动缴纳呢?但官府有招儿。它规定如果谁不缴纳或者少报少交其他人可以向官府告发告了以后官府就可以把这家的全部财产没收分给告发者一半。当时执掌刑律的廷尉是杜周著名的酷吏他派人下郡县专办算缗之事。

    于是告缗者遍天下中产之家没有漏网的。告人的得来的不义之财转眼也被人告。一时间单告缗一项朝廷得民财数以亿计没入的奴婢以千万数田产大县数百顷小县百顷。告缗即告发人们匿财不报一时间成了比铁盐官营还要生财的罗掘之道。

    然而百姓仍就是那些百姓财产就是那些财产罗掘一空以后也就没了。所以这样的财政措施只能是竭泽而渔。水干开始有大量的鱼而后鱼也就没了。于民争利抢夺民财利也就没了。所以武帝末期之后汉朝进入了好长一段的衰落期直到汉宣帝时改弦易辙才稍稍恢复元气。

    战争如此费钱所以中原王朝对发动战争都十分谨慎若是那个皇帝有了这个想法一定先会被扣上‘穷兵黩武’的帽子。而赵昺想要发动灭元战争那也是必将调动举国的人力和财力即便朝野无人反对他也要好好考虑下性价比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案。

    而这又涉及到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赵昺深知战争打得的是后勤古代战争同样面临这个绕不去的问题。但是也有人说了古代战争消耗的无非是兵器、粮草和承受兵员的伤亡且比之现代战争后勤补给要简单的多筹备和制造也简单的多不应该成为最大的问题。

    赵昺也清楚此点粮草消耗是古代战争最大问题但是恐怕没有经历过的人觉得似乎这个问题不大士兵平时也要吃喝消耗粮草战争期间即便加倍也并非没法解决。可他只能叹口气他们恐怕没有考虑‘在途消耗’这个问题。

    要知道古代没有机动车一般就靠11号如果靠马牛载人一样需要吃粮食。而人如果负重行走终日消耗的粮食必然远大于平时这就是为什么非作战状态的士兵以及运送粮食的民夫都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原因。且古代路况不好士兵和民夫需要逾越大量崎岖地形越发增加了能量消耗粮食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所以控制在途消耗就成了节省粮食的关键。毕竟哪怕不打仗你让民夫服徭役也需要在途消耗啊。为此赵昺知道秦始皇专门修建“秦直道”通往甘肃宋朝时期在北方修建了运河用于运输、明朝朱元璋在北伐时为了缩短运粮路程直接在松亭关大宁会州修了粮仓。

    这些都是控制后勤人员比例降低运输路径来减少在途消耗的方式。而在战争和徭役时就近征发人员也可以提高征发效率降低在途消耗从而节省大量粮食。因此大帝国常常拥有看似远多于需求的常备军而秦之后徭役也一般依照就近原则。但是一旦深入敌境服徭役的距离太过遥远路程太长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负担过重。

    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后勤压力要小的多牛羊是他们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战争中是可以行动的军粮。节约粮食当然主要在于节省牛羊的消耗。与很多人想象的游牧民族顿顿吃肉不同一般牧民的食肉量并不多。这是因为牛羊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增殖只有富余的牛羊才能用于食用。

    游牧民族是公认比农耕民族更能忍饥挨饿。而据赵昺所了解在非战争时期草原牧民们的进食量很少、很简单甚至不一定能吃饱他们把小米放在水里煮早晨喝一二杯汤白天就不再吃东西;晚上吃一点肉并且喝肉汤。

    草原牧民草原上也有广种薄收的农业但还会搜集野菜以植物粮食来补充食物需求。此外游牧民族还会捕鱼打猎。另外游牧民族还有一种非常残酷的节约粮食方式在白灾等灾荒发生时他们经常抛弃老人令其等死来保证青壮年有足够的食物来生存。

    所以粮食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粮食需求并不像中原农耕民族那么迫切可灭元之战深入草原大漠却是绕不过的坎……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蛋疼小说网,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dant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